两岸四地携手共促仲裁解纷机制新发展
2013-10-18 17:16
admin
来源:中国法院网、中国新闻网
由大中华仲裁论坛、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办的2013年第五届大中华仲裁论坛研讨会15日在北京召开。大中华仲裁论坛成立于2007年11月,旨在提升大中华区国际仲裁水平,加强区内沟通。来自大中华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国内外仲裁机构负责人、仲裁员、学者等近20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推动两岸四地仲裁制度发展的新契机和新愿景”的主旨演讲,提出两岸四地应深化仲裁区际合作,共同促进仲裁解决纠纷机制新发展。
奚晓明指出,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上半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同比上升约40%;与澳门贸易额接近18亿美元,同比上升37.9%;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随着两岸四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经贸合作中的问题和纠纷也迫切需要解决。区域纠纷的解决方式分和解、调解、诉讼和仲裁四种。对于两岸四地的当事人而言,找到可信赖的第三方进行和解、调解并不容易。而诉讼程序复杂、成本高、周期长,对抗性强。相对而言,仲裁这一途径更具弹性、更具柔性,可以更快捷、更和谐地解决两岸四地的经贸纠纷。他指出,两岸四地应当充分发挥仲裁制度的优势,使仲裁成为解决区际经贸纠纷的首选方式。两岸四地应抓住历史契机,充分发挥仲裁制度优势,推动区际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不断发展。
同时,决纠纷机制的发展离不开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仲裁制度的作用,先后制定了30多项与仲裁有关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并严格规范各地法院依法行使仲裁司法审查权。最高人民法院始终强调尊重仲裁的特有规律,秉持司法有限干预仲裁原则,依法维护仲裁一裁终局性;正确把握司法支持和监督仲裁的关系,既要依法维护仲裁协议效力、采取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仲裁裁决支持仲裁,也要通过对仲裁程序的监督,保障仲裁裁决的正当性;注重发挥仲裁与司法的优势互补功能,公正、富有效率地服务公众对纠纷解决和权利救济的需要。
但是,仲裁在大中华区的发展并不充分。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董松根指出,“与大中华区经济总量这个‘大块头’相比,大中华区仲裁还是‘小个头’。”对此,董松根认为,大中华区各仲裁机构应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提高大中华区仲裁的国际影响力。
事实上,大中华区内部的仲裁机构在国际商事仲裁上的合作已经迈步。2012年,由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广州仲裁委、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澳门世界贸易中心仲裁中心共办的南沙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揭牌。
- 通知公告
- 最新新闻
仲裁示范条款
因本合同发生的一切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宁波仲裁委员会仲裁。
Any dispute arising from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shall be submitted to Ningbo Arbitration Commission for arbi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 existing rules of arbiation.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1562号
关注甬仲公众号